- · 《晉中學院學報》欄目設[08/03]
- · 《晉中學院學報》數據庫[08/03]
- · 《晉中學院學報》投稿方[08/03]
- · 《晉中學院學報》征稿要[08/03]
- · 《晉中學院學報》刊物宗[08/03]
晉中學院產學研統籌推進促進“非遺”傳承
作者:網站采編關鍵詞:
摘要:學生在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展覽室參觀 李明珍在教學生小花戲 晉中學院師生與民間藝人合影 晉中學院學生在學習非遺制作技藝 晉中學院學生在靈石縣靈尚手工刺繡傳習所 隨著時

學生在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展覽室參觀

李明珍在教學生小花戲

晉中學院師生與民間藝人合影

晉中學院學生在學習非遺制作技藝

晉中學院學生在靈石縣靈尚手工刺繡傳習所
隨著時代的變遷,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改變,加之老一輩非遺傳承人年事漸高,“見人見物見生活”的非遺保護目標,成了非遺傳承的首要挑戰。高校集納莘莘學子,又擁有豐富的文化學術資源,在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有特殊擔當。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,晉中學院探索多元課堂,夯實傳承平臺,為“非遺”傳承和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。
傳承 :“非遺大師”走進課堂
“一輩子也沒想到我能登上大學講臺,在大學課堂教小花戲?!眹壹壏俏镔|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明珍對自己藝術人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感慨良多。
在晉中學院,剪紙、刺繡、左權民歌、形意拳、平遙推光漆器等10多個非遺項目進入課堂,多位民間藝人在大學講臺閃亮登場,成為晉中學院教學改革的一道亮麗風景。
2012年12月,經省教育廳批準,晉中學院“晉中文化生態研究中心”正式成為山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。2017年5月,“晉中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”項目正式啟動。
多年來,晉中學院致力于加強“非遺”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,打造“非遺大師”工作室,創新“非遺”教學團隊,讓“非遺”大師參與課堂教學工作,形成協同創新的產學研教學研究模式。
聘請國家級和省級“非遺”大師進校園擔任特聘教授,參與“非遺”課堂教學,并成立“非遺”大師藝術工作室。邀請“非遺”大師定期來校講學,開展“非遺”傳承活動。美術系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擔任?!胺沁z”傳統工藝特聘教授,建立了平遙推光漆器大師工作室;音樂系聘請“羊倌歌王”石占明、“小花戲泰斗”李明珍、“開花調歌后”劉改魚擔任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特聘教授,建立了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大師傳承工作室。邀請“非遺”傳承人定期來校講學,開展“非遺”傳承活動,學生可以在校園選修研學“非遺”各項技能。傳承人通過以師帶徒的方式對青年教師和大學生進行手把手傳授,為大學生展示晉中民間藝術的魅力,促進非遺項目在師生中的傳承,培養并增強了年輕一代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保護意識,受到學生熱烈歡迎。
而在校內,晉中學院不斷加強“非遺”傳承師資力量的建設。2010年成立了“晉中文化生態研究中心”,設立了文化生態基礎理論研究所、民間藝術研究所、民俗研究所、非遺旅游資源研究所,還在校內相應的學院設立了各類民間藝術研究室。在美術學院設立了民間美術研究室,在音樂學院設立了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研究室?!皶x中文化生態研究中心”于2012年成為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,2015年成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協同創新中心。
依托“晉中文化生態研究中心”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優勢,晉中學院整合學校音樂系、美術系、中文系以及全校文化藝術類學科,加強對傳統民間音樂、舞蹈、美術和傳統工藝等方面的課程體系建設,為“非遺”傳承、推廣打下堅實基礎。
實踐:校企合作產教融合
深化產教融合,促進教育鏈、人才鏈與產業鏈、創新鏈有機銜接,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。晉中學院不斷加強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,努力拓展各類校內外實訓基地,滿足學生的實習和實踐需要。
在美術系加強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藝等方面的美育課程建設等工作;在音樂系加強了民間音樂、民間舞蹈的美育課程建設等工作。從2007年起就開設了漆藝——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、晉商“三雕”裝飾藝術、陶藝、刺繡、剪紙、祁太秧歌、左權民歌、左權小花戲等為教學內容的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。組織學生參加晉中“非遺”傳承地的實踐活動,開展“非遺”產業策劃、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等相關活動。積極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選題中,以“非遺”相關選題作為畢業設計內容,引導學生參與“非遺”保護、傳承和創新性設計等工作。這些課程和實踐展示了晉中民間藝術的魅力,培養并增強了年輕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的興趣和保護意識。
文章來源:《晉中學院學報》 網址: http://www.lewis4camarillo.com/zonghexinwen/2021/1207/716.html